女娲补天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毕竟不是历史事实,大家都把它当作上古神话,可是,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女娲补天记录的是真实的天地巨变,但是因为年代久远,而文字记录又受限于文明发展而难尽其意,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神话传颂至今。

本文我们就一点一点逐步分析,还原女娲补天这一“历史”事件。

“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所谓“补天”,就证明以前天上没有五色石,而从五色石很容易就能联想到五行,对应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也就是说这个五色石就代表五大行星。问题是,根据现代科学研究,五大行星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而补天的故事不论再怎么远古也不会有几十亿年,很显然行星的出现时间要远远早于女娲补天,五色石即五颗行星的理论,从时间线的角度分析,是对应不上的。所以,只有一种解释:远古时期,人们仰望星空是看不到五大行星的。人的认知受限于自己的见识,如果人类从来没有见过一样东西,那它就是“不存在”的。

问题又来了:不论地球和五大行星的相对位置如何变化,从地球的视角(人在地球上观察),始终是可以观察到五大行星的,大家可以简单画一个太阳系运行图,无论如何“摆放”地球和其他行星的相对位置,人在夜晚都能看到它们。那为何远古时期人们观测不到呢?只有一种解释:月明星稀。

所谓月明星稀,就是指月亮特别大特别亮的时候,月光就掩盖其他行星的光,导致人眼看不到。问题又来了:月相有圆有缺,正月十五看不到星星,初一还看不到吗?很显然,若是根据现在的月相周期变化,月明星稀的理论是不成立的,所以我们大胆假设,上古时期的月亮都是圆的,至少在当时的“中国人”眼中,月亮从来都是圆的。有没有科学理论支持呢?当然有,如果月球在近地轨道快速围绕地球公转,公转周期正好是地球的自转周期(参考地球同步卫星原理),这样一来,月相就不会产生变化,而月亮相对地球的位置就是神话中“不周山”的位置。如此一来,在不周山“周围”地区的人们,夜晚从来看到的都是圆月(阴天不算哈)。

到此,我们终于还原了上古时期的天地结构:月球处于近地轨道,同步位置在地球的不周山上方,晚上月明星稀,基本观测不到五大行星。

再往后发展,因为某种外来星体闯入太阳系,正好撞在了月球上,巨大的力量使月球偏离了原来的近地轨道,距离地球越远,月亮公转周期越长(这里需要一点点的物理知识),逐渐稳定在了现在的轨道。星体撞击月球之后,有一部分(具体多少咱就不考虑了)又散落到地球,散落的“渣渣”落下来就形成了漫天流星,即“天降火雨”,而主体部分从天而降,即为“不周山倒塌”。当时的人们不明白什么情况,所以这样的记录是非常合乎情理的。星体坠落,巨大的冲击力使地球发生了巨变,导致了地轴的偏移,而地轴的偏移就导致了星辰移动,洪水泛滥(这个问题之前文章有详细写过,不再赘述),人们不明所以,记录文字为: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地轴偏移有科学理论支撑吗?当然有,如果强度足够大,地轴变动的情况是可以发生的,比如2011年日本地震,导致了地轴微小的变动,大家可以搜搜相关新闻。而这次改变地轴的地震,仅仅是地壳极小范围的震动而已,如果是外来星体坠落地球,大幅度改变地轴是很正常的。

天倾地陷,经过一番折腾之后,地球逐渐又恢复了平静,但是随着月球的远离,出现了阴晴圆缺,人们也惊奇地发现,夜晚天空中“多出来了”五大行星,记录成神话就是女娲炼五色石补天:苍天补,四极正。四极正描述的也就是地球回归于平静。

到此,共工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终于完美地“还原”了。

这种故事除了读起来有意思,还有别的意义吗?当然有!如果我们把上文中所“假设”的远古天地结构图和先天八卦图结合起来看,就会惊奇地发现其中的绝妙之处!大家不妨发散思维,欢迎下方留言探讨。

喜欢易学,喜欢本人文章的朋友,一定记得关注点赞转发,这对本人确实非常重要,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