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女汉子、女强人越来越多,很多男的都不如女的有作为,但是有的女汉子也只能称是女汉子,闽南渔村的惠安女才是真真的女汉子,下面跟着精彩奇闻来看看这些惠安女的女汉子体现吧。

  福建惠安县崇武镇大岞村地处东海和南海交界处,是三面环海的小渔村,这里是闻名中外的“惠安女”的集中居住点,也是崇武国家一级渔港的所在地。如今,村里盖起了一座座西式的小洋楼,装修华丽。

  惠安女以奇特的服饰,勤劳贤惠的美德而闻名。花头巾、蓝上衣、宽裤筒、银裤链是传统惠安女服饰的标配。她们大都皮肤粗糙黝黑,神色沧桑刚毅。2006年8月6日,大岞女子海防民兵在进行演习。这是全国唯一有编制执行巡逻任务的惠安女民兵哨所。哨所现有编制10人,指导员(男性)、哨长各1名,女民兵8名。

\
在女汉子越来越多的年代 她们c才是真真的女汉子

在女汉子越来越多的年代 她们c才是真真的女汉子

在女汉子越来越多的年代 她们c才是真真的女汉子

  据了解,崇武全镇渔业总产量7.49万吨,产值3.89亿元,被福建省政府列为“渔业十强镇”。目前,在崇武生产鱼卷的企业和家庭作坊已达180余家,年产量达4000吨。图为惠安女在港口等待回港渔船。

  大岞村是一个以渔业为主的村落,全村一万多人,从事渔业生产的有2000多人。崇武镇文化站站长黄祖贤说,“渔村男人常年出海,家中和村里的事务由妇女承担,无论粗活、重活,还是细活、轻活,样样都得干。”长期在海边劳作,孕育了惠安女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服饰。图为一名惠安女在补鱼网。

  惠安女服饰的每一个特点都有相应的内涵,包头巾、戴斗笠主要是为了在海边劳动防风防沙,同时体现了女性成年后不让男性看到自己面容的传统观念。2006年,惠安女服饰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惠安女的短袖、收腰上衣,为的是方便劳动并不被海水弄脏;宽筒裤是为了搬运东西和行走方便;银腰带是惠安女已婚的向征,一般已婚者常在手工绣花腰带上搭配银裤链,宽度由一股至九股不等。用腰緾万贯形容惠安女的银腰带也不为过,它的市价为1-2万元左右。

  大岞村以前没有港口,每到台风季节,渔船就到周围的村子躲避。1986年,村子组织在家的惠安女肩扛手挖,用辛勤的汗水建起了自己的港口。

  张玉兰在开三轮车拉客,在大岞村,几乎所有开三轮车跑运输的司机都是惠安女。

  除此以外,崇武镇还随处可见挑砖、抬石的惠安女。

  大岞村集市特色鲜明,做生意的全是惠安女,这在国内集市上极为少见。

  持家务、敬公婆、教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惠安女可谓全能媳妇。

  大岞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1768人。据了解,为让老人有一处良好的养老活动场所,一位名为张葱的老太,在百岁生日时将儿子为她祝寿的100万元悉数捐出,作为建设活动中心的启动资金。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年轻女孩都爱穿牛仔裤、裙子,穿惠安女服饰的都是中年人和老年人”,50岁的张玉华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大多住到城里或镇上去了,穿惠安女服饰的越来越少。

  2006年,惠安女服饰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开始注重惠安女服饰文化。针对传统服饰渐渐消失的现象,大岞村推出倡议:新娘在婚礼上穿惠安女服饰,村里各种活动和庆典上,邀请惠安女穿传统服饰参加。

  35岁的曾梅霞就是惠安女的形象代言人。曾梅霞17岁时在石雕厂当过学徒、做过研磨工。2008年底,她将街口的三间空房简单布置成客房,惠安女民俗创作基地便应运而生了。2012年她成立了文化传播公司,经营着惠女客栈,创建了惠安女民俗风情园。

  大岞村惠女民俗如今已成为当地的品牌。如果没有自古以来生活在这里的惠安女,大岞村会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渔村。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一丝不苟、保持着传统的女性而显得生动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