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但是历史上在中国的土地上还曾经生活过其他为我们所不知的民族和人民,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那些民族和人民最后因为战争和其它原因都人数骤然下降,甚至于消亡,有些则是被灭种.......那么那些曾经在历史上辉煌的民族哪里去了呢?精彩奇闻(www.7asw.cn)就为大家介绍中国历史上的15个民族到哪儿去了。

一: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

  二: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

  三: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

  四:通古斯部分:以满洲为代表

  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

中国历史上有15个民族最后都到哪里去了?

匈奴骑兵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少数民族都是由这五部分演化而来的

  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东胡: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

  乌桓:被曹魏消灭

  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

  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

  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

  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亡。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使今天的维吾尔族。

  女真:来自肃慎,后为女真,为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

  党项:羌族的一部分。后被蒙古人灭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

  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腐朽的西晋政府在经历八王之乱后,民众损失过半,其后被各胡军队一系列车轮战的打击,终于亡国于凶奴首领刘渊了.

  当时入侵中国的胡族大大小小有十多个.

  其中族群在三十到一百五六十万之间的大胡有:1凶奴、2鲜卑、3丁零、4羌、5氐(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和巴氐)、6夫余、7羯、8高丽、9卢水胡.(在以后的汉人的大反击,和胡与胡之间的仇杀中.这九个胡族除了人数众多的鲜卑和入侵当时辽宁与汉人的居住的朝鲜半岛的高丽人保存了下来,其它各胡基本上给杀绝

  立誓扫清北方的悲壮英雄冉闵

  西晋灭亡后的317年北方汉族人口总数不到1000万。

  以下是各族当时的分布情况:

  陕西一带羌、氐、匈奴有80万之众,而当地的汉族人口因战乱、逃亡也只有80万;

  山西则是匈奴羯族和鲜卑族的天下,他们有80万之多,残留在当地的汉族只有100万人。

  河北的鲜卑人应该有80万,丁零人十五万,当地汉族人口不过150万人。

  至于河南-山东一带主要是汉族人,人口占绝对优势,而迁移至此的鲜卑族人则主要靠汉人每户上交的五十石的租米来过活。

  甘肃东部一带为鲜卑、羌、氐族。汉人约占五分之二;

  宁夏、内蒙古则基本上是鲜卑人天下,人数操过120万;

  辽西鲜卑人汉人各占一半,各20到30万;

  辽东汉人100万左右,高丽人50万;

  河西走廊-敦煌-新缰天山以南一带多是中原流亡的汉族和当地汉族,人数三百万,在以后的汉人的大反击中大量回迁中原。

  冉闵起义成功后,河北南部,山西,河南,山东四省的匈奴、羯、鲜卑、羌、氐人在冉闵组织的汉人的大反击中被全部树清.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杀的白奴(凶奴分化为白奴和黄奴,黄奴自称夏后依,白奴被冉闵和各路山西义军杀绝)多达六十万之多,其中四十万被闵闵正规军杀绝。两次屠羯达三十二万之众,羯族从此从中国历史上消失。

  冉闵是五胡乱华时中原地区汉人起义首领之一,后被推为国主。当时有羯胡在河北暴孽,残害汉民,先有驱数十万汉丁修林苑甲兵,死伤遍野。后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又有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之行。汉儿冉闵立誓扫中原,恢复中华河山,一朝得机起兵,旦夕间尽灭羯胡。后又以扫清中原为号召,扬言要六胡退出中土,否则将其统统杀绝。这就是有名的杀胡令。北方各地汉人群起响应,各胡深惧其下场将如同羯族与白奴人,而遭到群胡连番围攻:



  (1)其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凶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凶奴首三万;

  (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6)六战于邺城以一二千刚组织的汉骑将远至而来的胡军七万打的溃不成军;

  (7)七战又有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不退反进竟十战十捷!!

  经过数场战争下来,冉闵手下的汉军越打越少,却又得不到有效的补充。五胡中的四胡在种族仇杀中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统治今天外蒙内蒙和中国北部的鲜卑却进入极盛时期。这个时后东晋王朝却打着正统的身份要到北方接受失地,乘冉闵与众胡大战时“接收”山东河南二省,又图河北和山西.使的冉闵大努,而一努之下,在部将的拥护下作出了称帝的主张。冉闵举大事有一半靠的是李农,一位深受汉人义军----乞活军爱戴的将领。然而冉闵在称帝后却因其居功自大而杀了他。而使的几万乞活军分离出了冉闵的军队。关中有汉人武装不下五万人筑垒自守,对抗胡人,等待冉闵大军到来。辽东也有约十万汉人武装响应。冉闵都没能任用合适的人去加以联络。却在这时称帝,不仅没得到东晋王朝的支持,反而使的东晋王朝与鲜卑人对他来了个南北夹击。



  冉闵建立的国家史称冉魏,冉魏后期,汉族流民从各地拥入邺城及其附近,加上长年征战.农业生产欠收,城中粮食供应不足。冉闵将城中粮草分发给白姓后,带领一万兵(大部份是步兵)去今天的河北定州征粮。原住在蒙中高原的现屯兵边界的鲜卑人得到这一消息,急调二十万鲜卑骑兵南下,想座收渔人之利的消灭因刚扫清中原而元气未复的冉魏政权。冉闵却对鲜卑兵的行动却浑然不知,后被鲜卑人的十四万先头骑兵部队在常山包围冉军,却给个个奋勇的冉军再加上天神下凡般的大将冉闵打得十战十败!!要不是最后想出了拐子马铁浮图的阴险鬼计。

  与鲜卑人的廉台决战中,中计被困的冉闵骑朱龙马,持矛戟,于十余万鲜卑铁骑军中,手刃三百余鲜卑强兵悍将,及至战马受伤倒地被俘,面对鲜卑国主质问仍大呼:“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天下大乱,你们这些禽兽一样的蛮夷尚且可以称王称帝,何况我们堂堂中华英雄呢!)其后拒降被鲜卑王慕容俊斩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 五月不雨直至于 二月。慕容俊惧之,祭祀冉闵,追谥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即大雪过膝(晋书正史所载,绝非道听途说)

  冉闵战死了,河北山西二省被鲜卑占据。但冉英雄收复的河南,山东二地民众向南归复南朝汉人.这使的当时北伐每每失败的南朝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光复了河南,山东二地.这是祖逊北伐后南朝政府第二次控制这一地区.比祖逊收复的还多!

  另一方面冉闵爱民如子,从异族豪强和统治者哪解放二十多万汉人妇女,并帮自已的士兵找到失散的家人.当冉闵放羯人石虎强抢的六七万汉族少女回家时,她们中的大多数却没有走。因为已经无家可归了,冉魏灭亡时,恶运又一次降临她们的头上。在冉闵被擒杀,鲜卑南下她们尽给残忍的充作了军粮。

  西晋灭亡的第二年,晋皇室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权,偏安江左,史称东晋。

  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动乱时期,在中原地区前后有七个民族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北魏崔鸿著有《十六国春秋》记述这段历史,后世称这一时期为“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个少数民族。“十六国”即:夏,成汉,“两赵,”(前、后),“三秦”(前、后、西秦),“四燕”(前、后、南、北燕),“五凉”(前、后、南、北、西凉)诸国。

  十六国中以匈奴刘渊建国最早。八王之乱时,刘渊游说成都王司马颖召募匈奴五部为外援,回去后,即被匈奴贵族共推为大单于,不到二十天,结集部众二十余万。308年,刘渊称帝,国号汉,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北)。匈奴刘氏政权实行胡汉分治政策,仇视汉人。

  318年刘曜自立为帝改国号为赵,迁国都于长安。史称前赵,以别于319年石勒的后赵。公元328年,刘曜与后赵作战,兵败被杀。次年,太子降于后赵。

  329年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务除前赵积弊,实力得以迅速发展,足与东晋相抗。石勒死后,子石弘继位,为其侄石虎所杀,石虎自立为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石虎为人极端残暴,穷兵黩武,令许多人为筹措从军装备被迫卖儿鬻女,或途中自刎则,死者相望,而征令仍有加无已。他又听信胡言,残酷奴役汉人。

  石虎死后,其子十余人互相残杀,石虎的养孙汉人冉闵杀死傀儡皇帝石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他限制“六夷”(匈奴、鲜卑、羯、氐、羌、巴氐),下令邺都城门大开,“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任所之”。结果“六夷”纷纷出城,百里内外的汉人,则蜂涌而来。冉闵看到“胡”人终与自己“离心离德”,竟下令无论男女老少,格杀勿论,致使二十余万人暴尸于野。冉魏政权的大屠

  杀引起中原少数民族的恐慌和围攻,后赵石祗在襄国称帝,并与前燕慕容儁、羌族姚弋仲联合,打败冉闵。351年,石祗又被杀,后赵亡。次年,慕容儁斩冉闵,冉魏亡。河北二十余万汉人不甘侮辱,纷纷渡河南逃江南,但受到截击,死亡殆尽。

  由上可以看出冉闵宰杀“胡人”是出于种族仇杀而实行的种族灭绝政策!冉闵战败被俘,慕容后斥责他:“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称帝?”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也!”冉闵这话说的尤其漂亮,当真是豪气干云!然而,冉闵被“胡人”收养二十多年,期间肯定也是杀汉人无数。弑君篡位后,却杀尽曹夷,反称夷狄为禽兽,说的和做的全不是一回事!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又一个在北方崛起的强大民族,在中国北方的民族史上曾占有显赫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来自于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民族在东起辽东、西至青藏高原的辽阔大地上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吐谷浑、代国、北魏、东魏、西魏、北周12个地方政权。其中,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开创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先例。从东汉末到隋唐初,鲜卑人扬鞭催马的身影一直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他们像一颗明亮的流星,在历史的天空灿然划过,却没留下太多的痕迹。  
  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往西北行约10公里,就是闻名遐迩的鲜卑人遗址“嘎仙洞”。“嘎”是鄂伦春语,“嘎仙洞”意为“猎仙之洞”,这个被当地鄂伦春人认为是猎仙曾显示过神迹的神秘山洞高悬在一座长约100米、巍然耸立的花岗岩大山半山腰中,洞高20多米,长100多米,可容纳数千人。1980年7月30日,呼伦贝尔文物管理局的米文平在这个人迹罕至的石洞中发现了北魏石刻,这方石刻是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李敞祭祖先时刊刻在石壁上的祝文,这个惊人的发现证明嘎仙洞就是拓跋鲜卑祖先居住过的“旧墟石室”,而嘎仙洞所在的大兴安岭北段就是史书上总说不清所在的大鲜卑山。在那个平淡的夏日,困扰了史学界千年之久的“鲜卑山之谜”从此被揭开。

在这里要特别介绍一下鲜卑:
  鲜卑源于东胡,早在先秦时就生活在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的广大地区。受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时鲜卑民族的生产方式是狩猎兼游牧,他们所捕获的野马、羊、端牛是中原所见不到的异兽,而其出产的貂和子皮柔软光滑,用其制成的衣服被认为是天下名裘。但由于其活动区域远离汉地,汉王朝一直没有注意到或忽视了他们的存在。东汉初年,漠北草原的霸主匈奴人已不复昔日的风光,在 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民族的连年打击下,被迫西迁。鲜卑人趁机大规模南迁西徙,从东北地区向蒙古草原中部、西部迁移,占据了匈奴人的家园,而没有迁走的十余万落匈奴人,“皆自号鲜卑”,鲜卑民族人数大增,开始崛起于中国北方。
  鲜卑人占领匈奴故地之后,他们中涌现出了一位杰出首领檀石槐。据说其母亲是吞冰雹受孕,长大后果然不同凡响,能“施法禁,平曲直”,被推举为鲜卑大人。东汉桓帝时(公元147—167年),檀石槐建庭于弹汗山(今山西阳高县北),统一鲜卑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同盟,占有自今天东北部经华北边缘至新疆北部的广大地区,“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东接夫余、貊,二十余邑为东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接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各置大人主之”。至此,兵强马壮的鲜卑人代替了匈奴,成为了北方广大草原的主人,他们不断南下,到汉朝边地抢掠。直到此时,汉王朝才开始重视这个似乎是突然之间冒出来的强大敌人,视其为心腹大患,以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为首的大臣们一致认为,鲜卑“兵利马疾,过于匈奴”,难以战胜。果然,在随后的两军对阵中,鲜卑三部在檀石槐的统一指挥下大败汉军,从此打开了鲜卑南下的大门,鲜卑民族就像一股狂风一样,与匈奴、羯、氐、羌等民族一起逐鹿中原,横扫中国北部。
  鲜卑是一个内部成分很复杂的民族,最初的鲜卑部落大致可分为东部鲜卑和北部鲜卑,后又在二者的基础上演化出了西部鲜卑。后来,在南迁西徙的过程中,鲜卑各部与匈奴、丁零(高车)、乌桓、汉人等混血形成了许多新的部别。如鲜卑与匈奴混合,在河套阴山一带形成了拓跋鲜卑,在蒙古草原南部形成了匈奴父、鲜卑母的铁弗匈奴;与敕勒混合,在阴山以北形成了乞伏鲜卑;与南匈奴之后宇文氏混合,在西拉木伦河一带形成了宇文鲜卑等等。根据这些部落后来建立政权的大致区域,后世学者将慕容氏、宇文氏、段氏称之为东部鲜卑,拓跋鲜卑称为北部鲜卑,慕容氏的一支吐谷浑、拓跋氏的一支秃发氏及乞伏氏称为西部鲜卑。这三部鲜卑与檀石槐时的三部已有了很大区别,他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横刀跃马,纵横北中国,在东起辽东、西至青藏高原的辽阔大地上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吐谷浑、代国、北魏、东魏、西魏、北周12个地方政权。从嘎仙洞里走出来的拓跋鲜卑更是定都洛阳,与汉民族建立的南朝长期对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
  鲜卑民族是因山而得名。鲜卑山就是神山,是鲜卑人心目中的神圣之山。这个极度怀旧的民族,在多年的迁徙过程中,走到哪儿,就把鲜卑山的名字带到哪儿,以至于那一时期,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若干个鲜卑山。辽东塞外鲜卑山、辽西的两座鲜卑山、大兴安岭北段鲜卑山、匈奴人的焉支山,北中国的好几个山脉,都曾被称为“鲜卑山”,这些鲜卑山极大地混淆了史学家们的视线,以致于最后谁也说不清鲜卑山的确切位置,使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